前沿讲坛第57讲 | 张维佳教授主讲“汉语方言音法演化类型库藏研究漫谈”
Body
10月26日晚,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第57期前沿讲坛,本次讲座主题为“汉语方言音法演化类型库藏研究漫谈”,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张维佳教授主讲,中文系(珠海)杨蓓教授主持。
讲座伊始,张维佳教授从人类方言以及方言的研究范式演变引入,提出了语言学音法演化研究的必要性。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,方言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,并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。而以往的方言语音研究侧重音类分类、音值历史比较等方面,对于语言接触及音变的关注度仍有待提高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王士元、潘悟云、朱晓农、麦耘等先生从跨语言(方言)的视角切入,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,重视语音演化类型和音变规则的研究,提出了演化语言学的理论方法。
在方音研究中,演化语言学就是演化音法学。具体而言,它注重语音的发音、组织、分布和演化问题,旨在从人类语言语音普遍性特征的观察视角出发,将语音学与音系学联系起来,打通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方法,并以此探求音法演化规则。可以说,语言音法学是语言演化类型库藏理论的基石,而汉语方言音法演化类型库藏,便是帮助学者展开跨语言(方言)音法演化类型比较研究的重要工具。该库藏需要基于宏观视角,从音理上将汉语方言的各类音变进行精细化、系统化的分类与汇总。为探究各个方言区的音变类型,它将音系类型和语音类型的演化作为研究重点,并借助语音实验对二者进行音理解释。
接下来,张教授对“音法学”、“音法演化”以及“音法类型”等音法演化类型学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介绍。首先,“音法学”来自于赖福吉(Peter Ladefoged)所提出的“语言学语音学”。但相比于后者,“音法学”属于语言学的范畴,它将“音法”提升到与词法、句法等概念同等重要的地位上。“音法学”包括基础音法学、共时音法学和演化音法学三种类型,其中的“演化音法学”主要研究语音在非目的性上的自然变化,它侧重语音学原理和共时音法类型学,并据此探讨普遍的语言演化规律;而“音法类型”与“感知对立”、“范畴化”两个概念有关。具体来说,“感知对立”涉及的对象是在感知上对立且有意义的语音。根据这种对立进行分化称为“范畴化”,它的结果就是音法类型。
那么,应该如何进行语言音法类型研究呢?张教授指出,随着演化音法学和语言类型学的发展,汉语方言研究需要采用“新描写主义”的研究范式,即不局限在特定的理论分析框架内,而是借助不断发展和更新的科学分析工具,进行深层次、系统化、细致化的特征层级系统描写。不仅如此,音法类型研究还必须基于三个条件:首先,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,即对大样本的田野数据进行实验分析,其次,必须以感知对立为基础,对语音数据进行范畴化处理。最后,必须要通过实验分析,建立类型库藏清单,方便学者“按图索骥”,对语言展开调查、实验和研究。
讲座尾声,张教授谈论了自己对于建构汉语方言音法演化类型库藏的构想。首先,要注意库藏的描写范围,这包括声调、发声态、辅音、元音以及音节五种类型及其演化类型;其次,要根据实验语音学的方法,寻找语音中“显赫”范畴最大的对立特征,作为库藏清单的分类特征;再次,在语料范围上,以汉语方言为主要收集对象,并寻找与此有类型关系的世界其它语言,作为库藏清单的补充。最后不能忽略的是,在以感知对立为基础,并对语音数据进行范畴化处理时,可以利用多样的语料形式,如音频、视频、图像、文本等材料,丰富库藏清单的具体呈现样态。
简要介绍构想后,张教授以发声态为例,对上述构想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。若是在研的演化类型学暂无库藏清单,则可利用以往调查所得数据,从音法对立入手整理出清单,而后在此基础上设计田野调查方案和调查表。
最后,杨蓓教授对张教授的发言进行了简要总结及补充。在场师生就库藏呈现方式、专业术语的译名以及家乡方言研究等问题,向张教授进行提问与请教。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,本次讲座圆满结束。